close

做工的人

我很久以來都很常看一本《我在底層的生活》,我覺得那可以看到我們生活中無法看到悲哀,類似的書還有《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雖然很喜歡,但我總看得出有那麼一點假假的,人總是可以認出跟自己價值觀相同的人,即使作者努力敘述自己跟底層的關係,我還是看得出來,她們並不真的屬於那個階層,無論是艾倫瑞克在跟同事吵架時心中的咒罵:「祝你永遠停留在這裡。」「對不起,我並不是屬於這個世界人,希望你終其一生都待在這裡。」你都可以看得出他們對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認同感,有的只是一種由上往下看的居高臨下的姿態,跟出於一種菁英階級的罪惡感,所以帶著一種不自然的、過多的同情,她們往往同情到錯的地方,以自己的價值觀來看待另一群人的生活,這種帶著優越感的同情,我總覺得隔閡很重。

而且芭芭拉在講述自己應徵一個工作時,公司要她嘗試業務工作,她表示:「我可以做的是訓練業務員,擬定整個行銷的方向,但我不適合做業務員。」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真正的業務是要包括行銷概念什麼的都要會,我以前看過有人發布一個訊息:「我有文案能力,想找擅長業務的人配合,傭金一人一半。」

他大概以為企劃才是真正的老大,業務只是手下聽命的人而已,才不是,拜託,文案誰不會寫?真正的業務,就像廣告AE一樣,AE什麼都要會,從市場分析到調查,到定價,到整個行銷的方向,產品的市場定位,一切都要懂,不然不可能變成一個頂尖的業務員,芭芭拉還留有生意人或想賺錢人是下等人的想法。一切都要由他們這種有念過書的人來支配才是對的。

可能他們進入這個世界唯一的原因,就是探奇,並且要慶幸自己不是永遠屬於這裡,有一種從洞裡爬出來,忍不住回頭看看:「哇!還好我沒有被困在這裡,要不然我就完了。」這種感覺。我不得不承認,我喜歡看這本書的原因,也帶著那種慶幸感,覺得:「還好我不在這個世界裡。」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但是《做工的人》就沒有這種感覺,你可以感受到林立青是真的在過那種生活的,差別在於他的文筆比他所描述得那個階層較好,但又可以近距離描寫出那種細節,而且不是那種文謅謅的性質,他的文筆更為自然且一針見血,好像有種探照燈的感覺,沒有拐那麼多的彎,直直的就照了過去,所以反而比那種文藝風格很重的寫法,更為簡單明瞭,也更為觸動人心,因為有些你不得不看到的事情就在你的眼前發生,比那些上流階層的人用自以為是的想法揣測那種另一個階層的苦難來得更真實,也更為可信。也就是說,具有「臨場感」。

我覺得艾倫瑞克的書中,那種知識份子的菁英意識,比其他同類型的書來得更多更嚴重,但由於她自己長期是社運、婦運的參與份子,這給了她一種保護色,大家不會質疑她有沒有資格探討這件事,但她的階級主義的確很重,也許這不是她故意的,因為她無法了解自己不屬於的那個世界,所以只能想像「窮人」的心裡在想什麼。就像我看過的一個笑話,老師叫學生寫窮人的故事,一個家裡很富有的小女孩就寫:「有一個家庭,全家都很窮,爸爸媽媽兒子女兒都很窮,廚師也很窮,園丁也很窮,連看門的大丹狗都很瘦。」

美國另一本書是更貼近窮人的,叫作《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走向貧窮化的年輕人,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 》這個作者就是真正的窮人,但她是從中產階級掉下來的,表示她的窮法,也只有原來就不是真正「赤貧」的人可以了解的,她抱怨的大多是不能有什麼額外的享受,沒辦法補牙,沒辦法買什麼東西,也許在我們一般人眼裡看起來是很悲慘啦!我也不能說她的日子不慘,但比起真正的「底層」,恐怕還有一點距離。當然,每個階層有每個階層的心酸,當然這本書還是很有意義的,至少它可以讓我們往下掉時,對於迎接我們的生活樣貌,有點心理準備,還有這些人我們應該有更多的同理心,她書中寫了很多種狀況,都是我們光用想的不覺得是什麼大問題,但真正要面對時,才會發現切身的痛苦,常有沒什麼常識的人會說:「有手有腳怎麼可能活不下去?只要肯努力,天無絕人之路。」但是這種話也要是不是出身於一窮二白的家庭裡的人才能講得出來的,我們的社會經驗是:有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那但是總要有那塊地讓你耕作吧?也總要有種子吧?也總要你本身肢體沒有什麼缺陷吧?

很多人喜歡拿三級貧戶也能當上台灣總統的例子,但他也總得要天生頭腦好吧?也總得要有這種企圖心吧?很多事不光靠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如果你就是天生沒有這樣的眼界與格局,那該怎麼辦呢?有太多人,如果他沒有他的家庭背景,那他可以到現在擁有的這個程度嗎?頭腦跟智慧,也是天生的條件之一。但很多人沒有錢也沒有智慧,就算如此,他們也有活下去的權利啊!問題就是我們的社會,不會給弱勢的人有足夠生存下去的空間。

因為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底層,也就是說她跟我們的距離,可能只有半年的薪水以內,我們如果往下掉一層,就到他們的位置了。但真正的「赤貧」卻是身在十八層地獄裡面,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一種絕望以及困頓,也不是說這種人生就沒有辦法得到快樂,而是他們要面對的難關比一般人多多了,可能過五關斬六將後,才只能及得上「沒那麼差」的程度,這就是林立青描寫的那個世界。

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走向貧窮化的年輕人,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被困在低薪、低保障、高物價的「新貧世代」,為什麼無法脫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空為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